其实在老人学(Gerontology)中,科学家将老人分为三个阶段:青老人(young-old):65~74岁;中老人(old-old):75~84岁;老老人(oldest-old):85岁以上。从社科学角度来说,年龄低于65岁的朋友们,我们是青年哦!
比如新西兰人均寿命为81岁,除去一些因病早逝者,生活习惯健康、活到90岁以上的人非常常见。在青老人阶段,许多老人刚从繁忙的工作岗位上下来,事实上依然精力充沛思维活跃(中国的不少老人何尝不是如此)。尤其是从事脑力工作的老人(比如医生、建筑师、编辑等),其工作能力和思维并没有比中年差多少,如果不是意识到自己已经不用再去上班,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已经老了。这些巨大的生活规律变动往往会形成心理暗示,老人开始怀疑自己,并逐渐接受,从心态上开始真的变老了。
在中国的公交车上有老弱病残孕专座,当青老人上车时,年轻人会很热情地将座位让给他们,表面上这是在让青老人歇脚,关爱老人,但其实很多青老人真的没有那么累那么衰老。不过盛情难却,司机也不停地播放要求让座的爱心广播。这些其实都给青老人一个心理暗示:“你老了”。
正因为忌讳这点,西方国家包括新西兰的公交车上并没有设置类似的专座,而真正身体不便的老人(以及残、孕等人士)是很容易分辨的,自然会有年轻人让出自己的“非专座”,不需要司机广播催促。所以我认为,当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到年轻人有如此自觉和博爱的程度时,类似专座也应该可以取消了。
青老年不服老,除了社会对其心理尊重和关怀外,他们也确实需要想办法度过这将近三分之一的“无聊”人生。人的前30年忙于学习,后30年忙于工作事业,养老的30年突然静了下来,好比一团依然发红的炭火丢在了炉外,对老人对社会都是一种浪费。
新西兰的政策就是:“让老人继续工作”。新西兰政府网站上明确写道:“新西兰其实是没有官方的退休年龄的。”“65岁”更多只是在要求政府该给老人支付退休金了,老人的去留纯属个人和私营企业的选择。瑞典等国即将实行退休者工作收入减税的政策,似乎就是要鼓励退休者继续工作,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问题。
在新西兰,很少有“老人你怎么还不退休给年轻人让位”的思想,这点可能要归功于新西兰人口相对稀少,社会竞争不太激烈。不过反过来想,如果社会竞争激烈,就说明不缺人手,那么也就没有必要担心“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不足问题”了。总之,在“无官方退休年龄”的体制下,老人进可攻退可守,需要人手就再干几年,不需要就被企业“按惯例”退休,弹性很强。
[微笑R]社会不变相歧视老人,依旧把健康的青老人当壮年对待,我认为这样的青老人至少可以再发挥余热数年,既可以缓和老龄化导致的经济波动,又可以让青老人活得开心,一举两得。而这一切则需要年轻人在政策法律和观念态度上对青老人有正确的扶助和人文关怀。
[害羞R]新西兰怀卡托大学的老人学教授佩吉(PeggyKoopman-Boyden)说过,“有太多老人生活失去目标,并放任自己身体出问题而不去养护,从而过早死去”,她认为“老人应该去工作”。杨百翰大学2010年的一项研究也表明,社会孤立对健康的危害等同于每天抽15根烟。
这就意味着老人养老时期丰富的精神生活非常有利于延年益寿,而这种精神生活不仅仅是孤独地在家看电视,而是老人还身体硬朗的时候自己出门寻找的,无论是继续工作与别人交流,还是维持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同龄人一起下棋旅游,在等儿女“常回家看看”的期间,自己“多出去走走”。这种老人被社会孤立的状态,在旧的“养老院模式”和中国的“空巢老人”状态下很常见。
“集约化”养老村模式
那么老人该如何丰富精神生活呢?
在西方国家,主要靠“养老村”模式解决。养老院被许多人认为是类似于“监狱”、“病房”一样的地方——孤苦伶仃,生活不便,把老人送进去纯属不孝。其实,先进的养老服务不仅有养老院,还是一个完善的综合服务体系,正式名叫“RetirementComplex”,即养老综合体。
顾名思义,养老村并不是中国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也不是养老院那样的单独机构养老,而是众多老人聚居在一个环境优雅、设施齐全的村庄。每个或每对老人都有独立的公寓房甚至独栋小别墅,老人有足够的私人空间的同时,在需要健身、医疗急救乃至娱乐享受等服务时,也不必四处奔劳,就近可得。
1、集中先进的护工部门
养老村有集中的护工部门,可帮助老人在村内活动,护工中有专业的护士,也有参与社会实践的义工。有时候身体硬朗的老人也会当义工,帮助大家,等到身体行动不便时便就地养老,接受其他义工的爱心帮助。完善的义工制度应比“想起老人来就去送温暖,想不起来就不去了”的模式,或“年轻人想给老人献爱心但不知道该找谁”的模式更先进。
2、环境优美且充满活力
养老村一般会建在远离闹市和污染,地价较低并且风景优美的地方。新西兰的剑桥小镇以浓厚的奥运体育(马术、游泳等)文化和贵族学校教育著称,但近来它有了一个新的名片:“养老圣地”。在大批海外投资者(包括中国人)蜂拥投资奥克兰地产的时候,一些新西兰地产商们在剑桥小镇兴建起了数个养老村和视老人为潜在客户的别墅、庄园,使得这个远离奥克兰的小镇,房价每年飙升10%以上(2013年到2016年增长45%),也吸引了不少远在南岛甚至欧美国家的老人慕名前来。
因朋友关系,我常去这个小镇。多年前它给我的感觉是老气横秋,街上走的都是老人,因为年轻人都跑去有更多工作机会的大城市了,不少店铺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开着。而如今,由于养老综合体配套的诊所、保健和娱乐等服务业产生了工作机会,年轻人们又开始回来了,原本清净的小镇也热闹了许多。不难理解,奥克兰的地价和租金高得吓人,而这里又有工作和商机,房价又低,是买房立业的好去处,何必去一线城市跟别人挤破头呢?可见养老村模式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刺激乡村经济发展,化危机为商机。
3、老人精神独立,忙着做事
值得注意的是,住在这些养老村里的老人,儿女们并不会经常来看望他们,事实上他们在搬入养老村之前,儿女们也一般不跟他们住在一起。可能有人会问,西方老人不会“感到被抛弃”吗?西方人在中国人刻板印象里是“家庭观念比较淡”的,但实际上他们这叫“形散而神不散”,子孙还是对老人充满了真切的关心的,只不过双方都需要独立的生活空间,彼此尊重达成默契,保持一个可以产生美的生活距离,这也是为什么西方的婆媳关系并不是大问题的缘故。
顾名思义,养老村并不是中国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也不是养老院那样的单独机构养老,而是众多老人聚居在一个环境优雅、设施齐全的村庄。每个或每对老人都有独立的公寓房甚至独栋小别墅,老人有足够的私人空间的同时,在需要健身、医疗急救乃至娱乐享受等服务时,也不必四处奔劳,就近可得。
1、集中先进的护工部门
养老村有集中的护工部门,可帮助老人在村内活动,护工中有专业的护士,也有参与社会实践的义工。有时候身体硬朗的老人也会当义工,帮助大家,等到身体行动不便时便就地养老,接受其他义工的爱心帮助。完善的义工制度应比“想起老人来就去送温暖,想不起来就不去了”的模式,或“年轻人想给老人献爱心但不知道该找谁”的模式更先进。
2、环境优美且充满活力
养老村一般会建在远离闹市和污染,地价较低并且风景优美的地方。新西兰的剑桥小镇以浓厚的奥运体育(马术、游泳等)文化和贵族学校教育著称,但近来它有了一个新的名片:“养老圣地”。在大批海外投资者(包括中国人)蜂拥投资奥克兰地产的时候,一些新西兰地产商们在剑桥小镇兴建起了数个养老村和视老人为潜在客户的别墅、庄园,使得这个远离奥克兰的小镇,房价每年飙升10%以上(2013年到2016年增长45%),也吸引了不少远在南岛甚至欧美国家的老人慕名前来。
因朋友关系,我常去这个小镇。多年前它给我的感觉是老气横秋,街上走的都是老人,因为年轻人都跑去有更多工作机会的大城市了,不少店铺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开着。而如今,由于养老综合体配套的诊所、保健和娱乐等服务业产生了工作机会,年轻人们又开始回来了,原本清净的小镇也热闹了许多。不难理解,奥克兰的地价和租金高得吓人,而这里又有工作和商机,房价又低,是买房立业的好去处,何必去一线城市跟别人挤破头呢?可见养老村模式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刺激乡村经济发展,化危机为商机。
3、老人精神独立,忙着做事
值得注意的是,住在这些养老村里的老人,儿女们并不会经常来看望他们,事实上他们在搬入养老村之前,儿女们也一般不跟他们住在一起。可能有人会问,西方老人不会“感到被抛弃”吗?西方人在中国人刻板印象里是“家庭观念比较淡”的,但实际上他们这叫“形散而神不散”,子孙还是对老人充满了真切的关心的,只不过双方都需要独立的生活空间,彼此尊重达成默契,保持一个可以产生美的生活距离,这也是为什么西方的婆媳关系并不是大问题的缘故。
(免责声明: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