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在线客服
用户中心 意见反馈
暂无热线电话
返回顶部
颐阁养老沙龙
资讯动态 首页 > 养老模式 > 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不是催生就能解决的

作者:Admin 日期:2020-09-01 点击:483
一键分享

按照国际惯例,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即为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但同时也引发了老年人如何妥善的被赡养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中国自古就有养儿防老的观念。所以,一旦步入老年化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养老难题时,大家就不约而同的觉得,只要能多生孩子,就能延续过去二十年的人口红利,一举解决经济发展与养老等,一系列社会难题。

中国青年报社通过对1612人(其中独生子女占40.1%)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74.1%的人表示生活工作压力大,照顾父母力不从心;68.4%的人表示要承担多位老人的养老负担;50.1%的人表示生活在两地,无法把父母接到身边照顾;42%的人表示社会保障、医疗保险不同城市无法互通;37.7%的人表示养老院等社会养老机构无法让人放心。

随着「421」(即1对夫妇赡养4位老人、生育1个子女)的家庭大量出现,使赡养老人的压力进一步加大。90%以上80后表示无法赡养父母。

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失能老人日益增多,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日趋弱化,使得传统、单一的居家养老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个长寿社会,除了解决好老年人生活等基本需要外,还要重视满足他们参与社会的需要,重建自身的价值追求和社会角色认同。

一个长寿社会,除了解决好老年人生活等基本需要外,还要重视满足他们参与社会的需要,重建自身的价值追求和社会角色认同。

上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实施强制性独生子女政策。那时出生的婴儿,如今早已年过三十,随着这代人的成年和父母辈的老龄化,目前中国“三世同堂”的家庭,将越来越固定在 “四二一”的格局中。

 

“四二一”格局将导致越来越多的老人处在独自生存的“空巢”状态。早在1980年,世纪老人冰心就在她的名作《空巢》中将“空巢老人”的孤寂和失落,描绘得令人心酸。根据民政部2012年的数据,我国城乡空巢家庭已经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同时,空巢化还在以惊人的速度加剧,有专家预言,“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城市,甚至是许多农村地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

 

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副会长吴家睿认为,从逻辑上说,居家养老策略的前提是必须有子女在家。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即使子女与老人父母同处一个城市,同在一个屋檐下的也不是很多。更何况随着年轻一代的迁移,大量老人与子女分处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国家,居家养老的基础将越来越脆弱。

 

对于我国目前的养老模式,最近一段时间,很多媒体和评论者都提出了相似的质疑。不久前,人民网发布一篇评论尖锐地指出,对养老问题,不能抱着“甩包袱”的心态,同时,在现有的家庭格局和人口格局下,“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必然随之动摇”。政协委员陈银松也曾提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失能老人日益增多,家庭对老年人照料日趋弱化,使得传统、单一的居家养老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对居家养老的比例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具体政策,按照北京市“9064”养老服务格局,计划到2020年,90%的老人居家养老,6%社区养老,4%在养老机构养老。这个数字对超过50%的空巢家庭的老人来说,显得颇为严峻。

 

在这种严峻的情态下,一些人期望通过“孝”来缓解压力,而在吴家睿看来,统计数字充分说明,这早已不是“孝”所能解决的问题了,“养老是一个每日都要发生的行为,并不像歌里唱的‘常回家看看’那么简单。”吴家睿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很多子女即使有孝心,也会因为现实条件,而尽不了孝。”因此,对很多老人来说,居家养老更像是在家中寂寞地等待生命的终结。

 

而这一困境,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快速变化,在未来20年将更加严重。


免责声明: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上一条:社区养老:稍年轻的养老者遭忽略

  • 发表评论
  • 查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