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心理疗法由德国的埃文•伯姆教授提出,在他看来,失智老人希望自己仍然是有用的,需要获得更多的认可和自信。而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要为每一位老人建立独特的个人传记。每位老人在入院时,院方都会通过与老人及其家属的沟通,获得老人的过往生活经历、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大量信息。有了这些背景资料,护理人员就能制订出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卡琳.麦尼克说“比如有一位老太太,她过去是教德语和数学的。她来我们这儿的时候总是吵着想回家,我们通过一定的方法了解到她的记忆停留在18岁的学习时期,就让她做数学题、听写等,然后她每天都会做这些,后来她呆在这里就感觉像在家里一样了。”
丹麦:精心护理,营造友善的环境
丹麦的玛丽养老院,以护理重度失智老人见长。在这家养老院的90位老人中,有17%为暴躁型失智老人。由于丹麦法律规定不能限制人申自由,因此即便是暴躁型失智老人,也不能强制限制他们的行动自由。因此,养老院在设计上花了一番心思。大门开关,设置在老人注意不到的地方,而老人活动区域内另一扇活动的大门,被巧妙地装饰起来,老人即使经过也不会走出这扇门。这些精心的设计,都是在不违背老人意愿的前提下,给他们创造一个安全、友善的环境。为了安抚他们急躁易怒的情绪,玛丽养老院的护理人员还运用了不少道具,比如各种毛绒玩具。据研究表明,失智老人最后只会感知到动物或玩偶。寻常的下午茶时光,护理人员也会使用一些小"伎俩",举杯、干杯、喝咖啡,护理员的每一个动作,老人都会模仿后再做一遍。虽然是一些小举动,却是帮助老人尽量恢复正常的生活。目前看来,这种护理手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少靠药物来控制情绪的失智老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后,用药量减少了三分之一。
荷兰旧物博物馆:场景还原、驱走孤独
失智老人往往反而记得住遥远的往事,用他们年轻时代常用的生活道具来调动他们的记忆非常有效。在荷兰鹿特丹市附近的这家生命公寓地下一层,有一个失智老人寻回记忆的宝库,旧物博物馆。旧物博物馆按照老年人日常生活场景,分成客厅、厨房、卧室等多个主题区域,每个区域都摆满了从全国各地搜集来的各种旧时的物品。一些患有严重失智症的老人,一旦进了博物馆后就恢复了活力,有人甚至会流泪。博物馆的设计者说,失智老人很容易封闭自己,但对过去的记忆却印象深刻,这便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最好媒介。
荷兰失智村:让老人相信自己与正常人无异
建造“失智村”,位于里瓦斯的一个村,这里共有180名住户,其中近三分之一是失智老人。这里没有高墙护栏,整个环境被设计成完全开放的空间。老人的家属随时可以造访,老人被送到这里时,养老院会专门安排一个多学科的专家组,一同与家属商议,制定护理计划。护理人员每天会记录下老人的状况或出现的问题,每半年与家属沟通一次,不断更新护理计划。与别的养老院不同,这里失智老人护理专区的每个楼层都分为两个单元,每个单元里住着8位老人,老人们有自己独立的房间,并共享客厅,供休息、用餐。正因为如此,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很多失智老人和正常老人几乎没什么分别,这也许就是护理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免责声明: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