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这可不是随口说说。截至 2023 年底,全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 2.97 亿,65 岁及以上人口 2.17 亿,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 21.1% 和 15.4% 。这是什么概念?老年人口规模超过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人口总量。而且,未来 10 年内,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每年净增超过 1000 万人,预计 2035 年前后将突破 4 亿,到 2050 年左右突破 5 亿 。这增速,真的很惊人!

老龄化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就拿 “低龄老人‘两头照顾’” 来说,随着我国居民人均寿命增加,很多 60 岁至 69 岁的低龄老人退休后,根本没法享受悠闲时光。他们得一边照顾自己的高龄父母,一边看护子女尚未入托的孩子 。像王莲,55 岁退休后,既要帮儿子照顾两个小孩,又要照顾瘫痪在床的 83 岁母亲,每天忙得像陀螺。在北京的宋康老师也是,退休后既要照顾八旬父亲,又要帮儿子照看孙女。这对低龄老人来说,身体和精神压力都巨大。从家庭层面思考,这样的情况是否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家庭养老模式?如何在家庭中合理分配照顾责任,让低龄老人也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
高龄老人失能失智问题也很突出。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 2022 年底,全国需要照顾的失能失智老人超过 4500 万人,1200 多万的老人则处于完全失能状态 。照顾这样的老人,对家庭来说是沉重负担。中国政法大学陈忠云教授说,“一人失衡、全家失衡” 的情况越来越多 。而且,经济上的压力也不小,各地对失能老人的补贴,面对物价,真的是杯水车薪。从社会角度看,我们的养老服务体系是否足够完善?是否需要加大对养老服务行业的投入,培养更多专业护理人员,以减轻家庭负担?
从经济学角度看,老龄化让人口红利消逝,社会抚养比上升,养老负担加重,社保压力上升,政府债务加重,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下降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劳动力减少,经济发展的动力也会受影响。国家层面,又该如何调整经济政策,在老龄化背景下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怎样优化社保体系,确保养老金的可持续性?
不过,国家也在积极应对。全国多地在推进 3 岁以下托育服务设施建设,像北京市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已经建成开放,能提供 114 个托位 。在养老方面,也在探索更多模式,提升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比例,加强居家设备适老化改造。但这些努力还远远不够,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关注与参与。